铜架山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移民新村,2010年由丹江口市迁入多宝镇,村里总面积0.15平方公里,416户,1702人。铜架山新村创建初期,由于迁居异地、情况复杂,群众抵触情绪很大、基础设施极不健全、村级矛盾众多、居住环境脏乱差。为改变这一现状,铜架山新村抓住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契机,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湾组治理,探索了一条共建移民美丽家园的实施路径。

一、坚持党建引领 建强基层治理组织体系
一是健全组织架构。纵向健全“村党支部+党小组+党员中心户+群众”的四级组织架构,明确1名党员中心户联系10名左右群众,推动支部、党员、群众互联互动全覆盖。加强党组织日常运行管理,把党员活动阵地建在塆组上,持续提升村党支部服务效能,确保群众“敲得开门、认得到人、说得上话、办得了事”。二是强化组织培育。横向建立“党支部+企业+理事会+服务队”的四级组织体系,推动党支部引领示范、汉梦服饰吸引返乡就业、理事会和服务队带动村民自治。成立“红白理事会+积分评议理事会+环境卫生理事会+设施管护理事会+邻里互助理事会+乡贤能人理事会+志愿服务队+移民服装产业园”的“六会一队一园”全覆盖群众组织体系,充分发挥各自在不同领域的牵头监督作用,融入群众200余名,有效发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。三是拓展组织活动。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“志愿服务进村庄”活动,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。以自然塆组为单位、以党员中心户为“头雁”成立“十户联防”单元,组织开展“十户联防”“邻里守望”等群防群治活动,激发村里能人、热心人,在协调纠纷、和谐邻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。

二、坚持发动群众 形成基层治理工作合力
一是引导群众共同议事。先后召开村两委会、党员群众代表大会、小组会、板凳会等活动48次,收集群众关于村庄环境美化等各类建议20条,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农业抗旱、杂草清除、化粪池堵塞等实际问题,真正实现变干部端菜为群众点菜,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。建立“大群连小群”的微信工作模式,实时在线征求群众意见建议,定期发布党员联户活动开展情况、党务村务公开、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,打通基层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现“村民发个微信就能解决问题”。二是发动群众深度参与。坚持党员引领示范,注重组织群众、宣传群众、发动群众,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主动性。党员王春华通过反复上门工作,发动群众张光银、何胜启对主干道沿街违建房屋进行了拆除。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,铜架山新村折除侵占公共区域的违建房屋12处,对204户农户的房前屋后进行了改造硬化,对500米的村级主干道进行了升级刷黑,清除积存垃圾和渣土800吨。积极争取移民项目,移民服装产业园顺利公开招标投产,并增加设备和配套硬件设施,解决100人次就近就业;投资120余万元建设村级小游园,美化亮化村容村貌,6月中旬将进场施工。同时,征收闲散开荒土地6亩,党员带头发展大棚香菇种植产业,已吸引10余户群众参与进来。三是激励群众共同管理。修改完善《村规民约》,把倡导勤劳致富、打造美好环境等文明行为、抵制“铺张浪费、薄养厚葬”等陋习纳入其中,定期开展议事、劝导、监督和管理,持续提升村庄精神面貌。建立“月评分、季评比、年总结”的考核机制,采取就近就便义务管、公益性岗位专门管、自治组织监督管等形式,借助“幸福食堂”“爱心超市”等办法,推动形成党员、群众、企业、自治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的长效共管机制,确保公共文体设施、小游园等建设成果留得住、可持续。

三、坚持改革创新 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
一是建立“三链”党建模式。建立“党支部+企业+农户”、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、“党支部+塆组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鼓励农户进行土地集中流转、规模化种植以及返乡务工创业。聚焦村集体经济“提标倍增”目标,实行土地整村集中连片流转,村民全部签订土地流转委托书,村“两委”引进苗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中经营,416户村民提前拿到土地承包款,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万元增加到20多万元。二是建立积分激励机制。按照“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”三治融合的治理要求,科学制定积分制实施方案,以家庭为基本积分单元,建立积分管理台账和积分卡,从村规民约落实、人居环境整治、文明创建、平安建设、志愿服务、村级工作等6个方面建立积分加减体系,通过一事一记录、一月一评比、一季度一兑换,激发了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三是建立评先创优机制。开展常态化评比活动。以“积分制”为依托,组织开展“年度乡村治理示范户”“十星级文明户”等评选活动,激励村民比学赶超,着力促进公共精神的养成。设置“红黑榜”对文明风尚进行评分,每周对村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扔现象督导检查两次,严格兑现奖优罚劣措施,有效激发村民争先创优意识。
